数字化营销和人性化营销的区别
2020-04-17 16:11:49
作者:中联创科特约嘉宾尹智

曾经有一段时间,营销界有一种言必称数据的风气,出来不说点DMP, CDP, 标签算法,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营销的。每一个做大数据和martech的公司,都会煞有其事的告诉你,我们有多少多少类数据,算法如何如何领先,我们的数据模型是多么多么牛。大家似乎有一个共识,不用数据的营销,是传统和落后的。而直播种草和带货模式一出来,就带着碾压式的效率,走了条完全不同的路。问那些直播电商的网红做过什么客户分群,知道什么数据标签,用过什么算法了呢?他们做对的事情,恰恰是营销的本质,就是瞄准销售目标,玩命促进销售转化,而且在这件事上,其效率之高,几近极致,从客户认知产品到下单,一气呵成,别人做半天营销活动,又是内容制作,又是多渠道发送,又是线索,又是培育,又是试用,还要优惠打折,折腾一年下来,销量可能还不如顶级的直播卖一场。
中联创科营销推广电商开发
中联创科营销推广电商开发
作为一个数字化和咨询的从业者,我绝无意贬低数字化营销,相比之下,数据营销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是程序执行,营销可以随时随地,七乘二四,不用受制于个体(网红直播)的能力和人气,而且可以捕捉受众对营销的精细反馈和回应细节。这里想讨论的,是以人主导的人性化营销,和以程序数据主导的数字化营销,有哪些各自擅长的场景,以及这两种模式,有哪些可以互补和借鉴的地方。
比如直播电商这类靠人营销的方式,最大的优点是人情味和人性化/社会化,那数字化营销是不是可以多加入人文要素和能够与人类产生更多共鸣的形象?未来的数字营销是不是可以不仅更个性化,更智能化,而且更"人"性化?数字技术是不是可以让程序营销更像是"人"在和受众交互,而不是让人觉得面对的就是一个个程序,一串串数字?我个人觉得,不久的未来,虚拟主播是一种趋势,我们都已经造就了虚拟化的演艺明星,虚拟化的新闻主播,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创造一些虚拟化的李佳琪和薇雅呢?当然,接受数字化的网红主播会有一个过程,也不会一下达到真人主播的现场互动和临场反应的水平,但想一想,有一个可以千变万化造型的数字形象可以昼夜无休的为你直播,甚至是一对一的营销服务,这会是技术和媒体艺术多么深度的融合,多么创兴的模式?不过,我相信虚拟直播一开始很有可能不会是纯数字形态,而是用真人来调教程序,甚至真人直接用形态和面部捕捉等技术部分扮演虚拟直播。
另一个方面,由人主导的直播电商类营销,是不是可以更多的借力数据技术呢?李佳琪和薇雅的才能是万里挑一的,他们可以只凭借天赋就创造逆天的销量,但是如果借力数据技术和洞察,是不是就可以把更多的主播打造成李佳琪级别的网红呢?受众偏好,舆情分析等等数据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内容制作,媒体传播和广告营销,如果一个主播能拥有这些洞见,是不是就具备李佳琪和薇雅们都没有的一些对受众的理解?另一个我觉得数字技术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是对直播环境的应景改造,试想在一个派对环境里,推荐一款party美妆和服饰,在一个运动场背景里(后面还有球星在打球),推荐一款球鞋,会不会比直播房间里后面一堵墙的背景要有购买欲的多?如果可以带一个眼镜就和主播一起进去这种场景,观众们是不是会更有参与感?随着AR和VR技术和设备的成熟,我觉得这种直播场景的出现,不会太久了。
所以以人主导还是以数字主导营销,并不是绝对泾渭分明的,也不是任何一类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认为未来的营销形态,会是这两类的深度融合。
—— 仅代表尹智个人观点 Ken's personal view only